男子2018年将一辆丰田凯美瑞停放在机场 如今停车费用已高达6.8万元

[江西省] 时间:2025-04-05 06:28:33 来源:一步一趋网 作者:南充市 点击:58次

進門的地方會有一塊凹進去的玄關。

在此同時,工黨也因為對脫歐「要反不反」的態度,多位國會議員直接脫黨,加入表明「就是要撤回脫歐」的自民黨(LibDem)或為反脫歐成立的政團「Change UK」。這個狀況,在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席的英國更為明顯,幾次選舉都能看到,反執政黨或反脫歐派的投票人數,相加起來超過票投保守黨的人數,但保守黨還能持續執政的原因,就是這些人的選票往往分散在工黨、自民黨、綠黨之間,讓保守黨坐收了漁翁之利。

男子2018年将一辆丰田凯美瑞停放在机场 如今停车费用已高达6.8万元

和台灣類似,英國人的健保制度在世上享有有很高的名氣,居住在英國的人士可以免費看大部分的診別,和台灣的主要差別一來是牙醫得要自費,二來英國是由政府從稅收中撥經費來經營醫院、聘請醫師和護士,一旦政府在預算上做刪減,醫院就要面臨醫療人力和病床不足的問題。而這一次,大部分民調預測的內容雖然都是強森所屬的保守黨領先,但也沒有哪一黨顯著過半。也因為這種雖不致亡國但充滿危機的感覺,這次英國大選中各黨的選戰攻防和選民的投票意向,也和這泱泱「民主大國」過往的做法不太相同,台灣和英國之間隔將近一萬公里,預言誰勝選或許沒什麼意義,但從紳士淑女之間劍鞘的交鋒,或許也可以做為台灣大選的借鏡。這個名詞在廣受選戰薰陶的台灣基本上無人不知,但對缺乏算計、數學也不太好的英國人來說,BBC甚至還得在選舉名詞小字典中介紹這個概念,也有人特別建了一個網站,讓選民可以知道自己的選區要投誰,才最有機會拉下保守黨員。Tory cuts have almost demolished our NHS. Its time to save our NHS. #VoteLabour pic.twitter.com/VCzH57KXks — The Labour Party (@UKLabour) December 10, 2019 這個問題在主打「樽節」的保守黨政府上任後,缺人缺病床的問題越漸嚴重,英國醫師也好幾次上街頭抗議,而近期流出的一張小孩因為沒有病床而躺在急診室地板上的照片,如同狠狠打了嘴上說「我們做了很多事提升醫療品質」的保守黨政府一巴掌,強森本人在面對記者和公民提問質疑時也總顧左右而言他。

英國人一方面覺得選了又選乏味無比,但同時又默默覺得這可能是二戰後最重要的一場選舉,是大不列顛的保衛戰。有趣的是,這樣的「分裂」或許也能當作英國過去兩年的代表詞,先是原本在挺脫歐強悍如基進黨的「英國獨立黨(UKIP)」黨魁法拉吉(Nigel Farage,港譯「法拉奇」)成立了更脫的「脫歐黨(Brexit Party)」,不只吸引了保守黨的選民,更讓部分覺得保守黨「脫歐不夠用力」的國會議員蠢蠢欲動。那麼明明在基因改造上推崇科學的媒體,作為多數人認識基改議題的管道,最終卻導致基改議題的恐懼行銷。

然而,基因改造食品在台灣一直有惡名,被網路媒體譏為恐懼行銷[1]。其最終涵蓋的篇數是《風傳媒》38篇、《關鍵評論網》51篇、《新頭殼》44篇、《民報》59篇、《上下游新聞市集》142篇、《泛科學》23篇,總共357篇。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怎麼了? 2005-2016年政府和專家還是主要的發聲者 台大生傳系郭銘傑的碩士論文[6],接續前篇謝君蔚和徐美苓等人的研究[7],討論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在「主流新聞媒體」和「獨立新聞媒體」上的報導內容[8]。這也反映出媒體上希望呈現權威資訊來源的一面。

獨立媒體報導與主流新聞媒體報導,在關注上也有類似的情形(如表六),除了農民和NGO之外,其它行動被提及的次數皆差不多。而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卻顯示,大眾得知相關訊息的管道,仍是以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誌或書籍等媒體居多,而來自學校教育的訊息,甚至還少於網路或Email。

男子2018年将一辆丰田凯美瑞停放在机场 如今停车费用已高达6.8万元

表四:您曾經從哪些管道得知GMO相關訊息(複選)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孫智麗 et al.(2007)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圖一 民眾獲得食品安全相關資訊來源,資料來源:張卿卿、陶振超(2017)[5] 也就是說,研究者發現雖然新聞媒體的報導框架傾向推崇科學,且大多數人不熟悉此議題。他發現基改食品新聞平常少有露出,一旦露出,就是有事件爆發,然後媒體就圍繞著權威的資訊來源要求回應。表五:主流新聞媒體的各行動者被提及次數與發言次數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郭銘傑(2018) 從報導中出現的詞語來看,無論是主流媒體或獨立媒體報導,在政府面出現的主要詞語有「食藥署」、「市長」、「候選人」、「學校」等,除食藥署作為政府管理單位外,其它的名詞皆與2014年發起的「校園午餐搞非基」活動有關。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於2007年7月對200名消費者進行調查[2],儘管已經開放基改食品進口達近10年,但調查中仍然顯示,有將近兩成消費者並不知道基改產品已在市面上流通。

2018年的調查儘管把「人類」這個選項改為「人類(醫療用途)」,但不能接受的比例仍有38.1%,食用動物仍達56.5%,食用植物則為45.3%。或過度渲染未知風險,卻未反面平衡報導,這些無一不加深消費者對食品的疑慮。2016年,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仍然顯示,大眾所不能接受的「基因改造科技」研發領域,主要仍是人類(67.1%)、食用動物(54.4%)、食用植物(36.8%)[4]。二是不同於主流媒體,只採用網路發布訊息的獨立新聞媒體。

台灣經濟研究院2007年的調查,顯示消費者主要取得GMO資訊來源仍然是傳統的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書籍等。這讓我們看見媒體對於各個行動者關心程度,以及隨之而來,媒體更注重哪些人的聲音? 主流新聞與獨立媒體報導 從主流新聞中各關係人被提及次數來看(詳見表五),政府部門和消費者被提及的次數最多,其次則是業者、專業人士和農民,最少被提及的對象則是非政府組織(NGO)。

男子2018年将一辆丰田凯美瑞停放在机场 如今停车费用已高达6.8万元

而最「被」沉默的則是農民,一共被提到314次,真的找他們說話卻只有7次[9]本文接著續前篇,試著從既有研究提供一些想法。

而郭銘傑的論文透過語料分析的方式,討論媒體上主要報導了誰,又是誰在媒體上發出聲音。2018年的調查儘管把「人類」這個選項改為「人類(醫療用途)」,但不能接受的比例仍有38.1%,食用動物仍達56.5%,食用植物則為45.3%。此外,消費者對於基因改造產品也抱有相當大的疑慮,有兩成的人覺得基改產品不安全,但68%左右的人實際上仍無法做出確切的判斷(如表一)。台灣經濟研究院2007年的調查,顯示消費者主要取得GMO資訊來源仍然是傳統的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書籍等。獨立媒體報導與主流新聞媒體報導,在關注上也有類似的情形(如表六),除了農民和NGO之外,其它行動被提及的次數皆差不多。在一般人認為不應該被基因改造的對象上,例如人類(61%)、食用動物(42%)和食用植物(34.5%)都明顯抱以否定態度(如表二)。

但另外一面,消費者儘管也是被大量提及的對象,但媒體對他們的聲音則較少呈現。而最「被」沉默的則是農民,一共被提到314次,真的找他們說話卻只有7次[9]。

這些結果顯示在10年之後,大眾對於基因改造食品的想像似乎仍然沒有太多的改變,也可以說甚至是更加地不接受基因改造過的食用動植物。而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卻顯示,大眾得知相關訊息的管道,仍是以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誌或書籍等媒體居多,而來自學校教育的訊息,甚至還少於網路或Email。

表四:您曾經從哪些管道得知GMO相關訊息(複選)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孫智麗 et al.(2007)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圖一 民眾獲得食品安全相關資訊來源,資料來源:張卿卿、陶振超(2017)[5] 也就是說,研究者發現雖然新聞媒體的報導框架傾向推崇科學,且大多數人不熟悉此議題。根據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所呈現,民眾獲取食品安全相關資訊之來源,電視、網路、報紙仍然是人們仰賴的前三名。

而當今數位匯流的情況下,許多網路資訊的來源也仍然是電視與報紙(如圖一)。但如果從發言的數量上來看,消費者和農民往往只是常被提及,但最常發言的乃是政府部門和專業人士,而且與他們發言連結的較高次數的詞語是「表示」、「指出」。他發現基改食品新聞平常少有露出,一旦露出,就是有事件爆發,然後媒體就圍繞著權威的資訊來源要求回應。與主流媒體相同的是,NGO幾乎是最不常被提及的,發言次數也較少。

表五:主流新聞媒體的各行動者被提及次數與發言次數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郭銘傑(2018) 從報導中出現的詞語來看,無論是主流媒體或獨立媒體報導,在政府面出現的主要詞語有「食藥署」、「市長」、「候選人」、「學校」等,除食藥署作為政府管理單位外,其它的名詞皆與2014年發起的「校園午餐搞非基」活動有關。然而,基因改造食品在台灣一直有惡名,被網路媒體譏為恐懼行銷[1]。

二是不同於主流媒體,只採用網路發布訊息的獨立新聞媒體。或過度渲染未知風險,卻未反面平衡報導,這些無一不加深消費者對食品的疑慮。

這也反映出媒體上希望呈現權威資訊來源的一面。──《人造恐慌》推薦序,許輔教授/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執行長 在上期電子報中引用的兩篇論文,指出基改食品(後簡稱GMO)進到台灣的前10年,在新聞報導的框架上是以推崇科學居多,但大部份人仍然不熟悉相關訊息。

那麼明明在基因改造上推崇科學的媒體,作為多數人認識基改議題的管道,最終卻導致基改議題的恐懼行銷。這讓我們看見媒體對於各個行動者關心程度,以及隨之而來,媒體更注重哪些人的聲音? 主流新聞與獨立媒體報導 從主流新聞中各關係人被提及次數來看(詳見表五),政府部門和消費者被提及的次數最多,其次則是業者、專業人士和農民,最少被提及的對象則是非政府組織(NGO)。直到塑化劑事件(2011年)爆發後,大眾和媒體才開始更加關注食品安全相關訊息,其中也包含有關基因改造食品的問題。文:徐健銘(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) 「食安症候群」已成為新的精神恐慌症,主要因為媒體為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,經常選擇性地放大某成分的害處,忽略正常飲食中的攝食劑量。

其最終涵蓋的篇數是《風傳媒》38篇、《關鍵評論網》51篇、《新頭殼》44篇、《民報》59篇、《上下游新聞市集》142篇、《泛科學》23篇,總共357篇。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於2007年7月對200名消費者進行調查[2],儘管已經開放基改食品進口達近10年,但調查中仍然顯示,有將近兩成消費者並不知道基改產品已在市面上流通。

表一:您認為「基因改造科技」是安全的嗎?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孫智麗、許嘉伊、劉翠玲(2007) 表二:您不能接受「基因改造科技」應用於以下哪些領域的研發(複選)?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孫智麗 et al. (2007) 表三:您是否知道目前台灣市面上已有GMO產品? 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:孫智麗 et al.(2007) 儘管2018年的調查顯示近97%的大眾都至少聽過基因改造食品,但一如表三可見有82.1%的人根本不曉得台灣並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種植[3]。2016年,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仍然顯示,大眾所不能接受的「基因改造科技」研發領域,主要仍是人類(67.1%)、食用動物(54.4%)、食用植物(36.8%)[4]。

也就是說,在媒體上,政府和專業人士提供的是較為權威的意見。主要的發言者也依然是政府和專業人士,而農民與消費者依然是幾乎無聲的一群。

(责任编辑:云浮市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